日期:2025-11-19 06:06:51
日期:2025-11-19 06:06:51

人体奥秘,在于气血周流,形气相合。十二经脉,犹大地之江河,运行气血,沟通表里,联络脏腑,是谓生命之常道。十二经筋,则如江河堤岸之土石草木,联缀百骸,主司运动,固护关节,是谓形态之藩篱。经与筋,一为气之径路,一为形之维系,二者相得益彰,共构人身之完整。然今人论疾,多重经脉而略经筋,致使诸多疑难,辨治失准。
图片
一:经为气脉,筋为形骸(一)十二经脉:气血之海,决死生,处百病《灵枢·海论》曰:“夫十二经脉者,内属于腑脏,外络于肢节。”此一语道尽经脉之核心功能。1. 如环无端,周流不息:十二经脉运行气血,营卫相随,如环之无端,莫知其纪,终而复始。其流注次序,起于中焦,由手太阴肺经始,至足厥阴肝经终,复注于肺,构成一个封闭的、动态的循环系统。此系统保证了气血能量能均匀布散至全身,濡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窍。2. 各有司属,病候分明:每条经脉皆有其所“属”的脏腑与所“络”的脏腑,并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线。故而,当脏腑功能失调,或外邪侵袭经脉,便会在此经脉所过之处显现出特定的“是动病”与“所生病”。如肺经病候可见缺盆中痛、肩背寒;心经病候可见臂厥、目黄等。此乃“有诸内,必形诸外”在经络学说中的具体体现,为诊断提供了精确的定位依据。3. 调气治神,针刺之本:针刺疗法的精髓,在于“调气”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强调:“欲以微针通其经脉,调其血气。”通过刺激经脉上的腧穴,可以引导、激发、补泻经气,使壅滞者通,虚陷者起,逆乱者顺,从而恢复脏腑功能,治愈疾病。此乃“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”之真义。(二)十二经筋:束骨利机,维身形,司运动经筋体系,是十二经脉之气结、聚、散、络于筋肉关节的附属部分,可视为经脉在形体上的“投影”与“锚定点”。1. 联缀百骸,主司运动:《说文解字》释“筋”为“肉之力也”,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肌腱组织。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,结于关节,上走颈项头面,将全身骨骼、关节紧密联结起来,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。人体的所有屈伸、收展、旋转运动,皆赖经筋的协调收缩与弛张。2. 循行略经,以关节为结:经筋的循行路线大体与同名经脉相符,但其核心特征在于“结”、“聚”。它不像经脉那样深入脏腑,而是主要分布在体表,尤其在关节处(如踝、膝、腕、肘、肩、项等)形成重要的“结聚点”。这些结聚点,正是力学传导的枢纽,也是病邪易客、疼痛好发之处。3. 病在筋膜,症在痹痛:经筋为病,多因劳倦、外伤、风寒湿邪侵袭所致。其核心病机是“筋急”、“筋纵”,即拘挛收紧与弛缓无力。《素问·长刺节论》言:“病在筋,筋挛节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”故经筋病候多以疼痛、拘挛、转筋、弛纵、关节活动不利、身体拘急俯仰困难等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。其痛处固定,按压可及条索、结节等“阳性反应物”。(三)经与筋之辩证关系:气至则筋柔,筋结则气滞经脉与经筋,一阴一阳,一气一形,相辅相成,不可割裂。经脉为纲,经筋为目:经气是经筋功能的能量来源。经气充沛,运行畅达,则经筋得养,柔韧有力,运动灵活。所谓“气至则筋柔”。经筋为舍,经脉为径:经筋是经气布散和输布的重要场所与通道。若经筋因劳损或外邪而结聚、拘急,则会卡压、阻碍经气的运行,导致局部气血壅滞,甚则影响所属经脉及脏腑功能。此即“筋结则气滞”。病传与互及:经脉久病,气血不至,可致经筋失养而痿软不用(如中风后遗症之肢瘫);反之,经筋久痹,亦可内传于经脉,导致经脉气血逆乱,引发内脏失调(如项背强痛牵连头目,引发眩晕)。明乎此理,则知临证辨治,须察其病在气分还是在形分,抑或二者兼夹。徒调经脉而不松解筋结,则气机难通;徒松筋结而不调畅经气,则疗效难固。二:案例精析-经筋同病,辨治有别案例一:足阳明经筋病之“口目僻疾”患女,36岁,忽患口眼㖞斜,口角流涎,目不能闭。前医循“风中经络”论治,予牵正散合小续命汤加减,疏风通络,半月未效。
观其症,患侧额纹消失,不能皱眉,此非单纯风邪中络(阳明经脉行于面,主额纹)。细察之,发现其耳后完骨部有显著压痛,且同侧颊车穴处可扪及一紧张筋结。此正是《灵枢·经筋》所言足阳明经筋之病:“卒口僻,急者目不合……颊筋有寒,则急引颊移口。”病机在于寒邪客于足阳明经筋,致其拘急收引,牵引口目至僻。治法当以温散筋寒,解结缓急为主。针刺取穴,远道取足三里、丰隆以通调阳明经气;局部轻刺,重在温灸耳后完骨、下关及颊车处筋结,并配合手法轻柔弹拨。内服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葛根汤化裁,温阳散寒,柔筋解痉。如此治疗旬日,口眼渐复其位。此案:“口僻”一证,有中于经脉与中于经筋之别。中于经脉者,多伴全身脉证,治在调气通络;中于经筋者,痛处固定,筋结明显,治在温散解结。若辨证不清,混为一谈,则南辕北辙。案例二:足太阳经筋病之“项如石”一学子,经年苦读,颈项强直,转动不利,痛引肩背,头目昏沉。医者多以“项痹”论之,予针刺颈夹脊、风池、肩井等穴,虽暂得舒缓,旋即复发。
查其项背部,肌肉僵紧如板,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,尤以天柱、大杼、附分诸穴附近,可触及多处条索状筋结,按压痛彻肩背。此乃长期俯首劳损,致足太阳经筋过度牵张,气血凝滞,结聚成痹。《灵枢·经筋》云:“足太阳之筋……其病项筋急,肩不举。”治法首重“解结”。于上述筋结痛点施以“恢刺”或“关刺”(《灵枢·官针》专为刺筋而设之法),辅以温针或火罐,务求松解拘急之筋。远道取委中穴(足太阳经之“合”穴),引气下行,舒筋活络。并嘱其练习“苍龟探穴”之势(仿生导引),缓缓拉伸项背经筋。如此针药导引结合,月余顽疾得除。此案:久坐劳损之痹痛,其本多在“筋结”。若只循经取穴调气,犹如疏浚河道而未加固堤岸,堤岸(筋结)不稳,气血复壅。必先松解筋结,恢复其“束骨利机”之功,方能根除。
案例三:手少阴经筋病之“臂厥寒凝”患男,75岁,右臂内侧冷痛、麻木,沿心经循行上臂,直至腋下,入夜尤甚,屈伸不利,手指苍白。观其形寒肢冷,脉象沉细。初辨为“血虚寒凝”,予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,效微。细审之,其疼痛麻木范围,正合《灵枢·经筋》手少阴经筋“循臂阴入腋,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,痛甚则成息贲”之描述。触诊其腋下极泉穴、臂部少海穴深处,有深在性筋结,按之痛引前臂。此乃心阳不振,寒邪深袭经筋,凝滞气血,不通则痛,不荣则麻。治法当温通心阳,破结通筋。针刺以火针点刺极泉、少海深处筋结,借火针温煦之力,直破寒凝。艾灸巨阙、关元,以壮心君之火。内服方改拟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,重用附子、吴茱萸,破沉寒,通经筋。经治半月,臂中寒气渐散,痛麻大减。此案:阴寒痼冷之证,病邪可由经脉深入经筋。此时,寻常汤药针艾之力已难达病所,非借火针之烈性,无以破冰解冻。辨明病在经筋层次,是选择峻法治法的关键。编后: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,一阴一阳,一气一形,共同编织了人体生命活动之经纬。经脉是气血运行的能量通道,决定了功能的盛衰;经筋是形体运动的力学结构,维系着形态的稳定。二者病候交织,互为因果。临证之道,贵在明辨。以“气”为主证时,病多在经,治在调气,首重脉象与全身证候;当以“形”为主证时,病多在筋,治在化结,首重痛位与筋结触诊。然更多疑难杂症,乃经筋同病,气血形俱损。唯有经纬同调,形气兼治,或先解其结而后通其气,或先畅其气而后柔其筋,方能在纷繁复杂的病象中,执简驭繁,直捣黄龙。
内容仅供临床参考,非中医专业请勿试针试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星合证券,谷利多配资,股票配资门户导航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