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27 06:01:44
日期:2025-07-27 06:01:44
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,因长期高血糖可能引发心血管、肾、眼、神经等多器官损伤,已成为威胁健康的重要问题。了解其核心知识,做好科学防控,对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。
一、糖尿病的核心认知:定义、诊断与分型
什么是糖尿病?
糖尿病是因遗传、内分泌紊乱、膳食失衡等因素,导致胰岛功能减退或胰岛素抵抗,引发糖、蛋白质、脂肪等代谢紊乱的综合征。简单说,就是身体无法正常调节血糖,导致血糖持续偏高。
如何诊断糖尿病?
诊断主要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检测,关键指标包括:
🔹 空腹血糖≥7.0 mmol/L
🔹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2 小时血糖≥11.1 mmol/L
展开剩余88%🔹 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≥6.5%
🔹 随机血糖≥11.1 mmol/L(需伴随多饮、多尿、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)
表1 糖代谢状态分类(WHO 1999年)
若无症状,需两次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达标才能确诊。
主要分型有哪些?
根据病因可分为 4 类,常见的是:
1 型糖尿病(T1DM):多与免疫相关,胰岛功能快速衰退,需依赖胰岛素治疗,多见于青少年。
2 型糖尿病(T2DM):占比最高(我国主要类型),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,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控制,后期可能需胰岛素。
表2糖尿病诊断标准
妊娠糖尿病(GDM、ODM)):孕期出现的高血糖,需警惕对母婴的影响。
表3 T1DM和T2DM的鉴别要点
特殊类型糖尿病:由基因、疾病、药物等特殊原因引发,相对少见。
二、我国糖尿病流行现状
近 30 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,2018-2019 年数据显示:
🔹 总体患病率 11.9%(按 WHO 标准),按美国标准达 12.4%。
🔹以 2 型糖尿病为主,男性患病率(13.3%)高于女性(11.5%)。
🔹存在明显差异:汉族、满族患病率较高(14.7%、15.0%),藏族较低(4.3%);经济发达地区、城市患病率高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。
表4 我国9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汇总
全球部分国家糖尿病患病人数估计值(20-79岁)
三、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
2 型糖尿病的控制需 “多管齐下”,不仅要控血糖,还要兼顾血压、血脂、体重等,减少并发症风险。核心目标是:
🔹血糖: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、空腹及餐后血糖达标(具体因年龄、并发症等个体化设定)。
🔹血压:一般控制在 130/80 mmHg 以下。
🔹血脂: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需低于目标值(如合并心血管病者 < 1.8 mmol/L)。
🔹体重:超重 / 肥胖者建议减重 5% 以上。
这些目标的实现,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基础,必要时配合药物。
中国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
四、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
医学营养治疗:吃对了,血糖稳一半
能量控制:超重 / 肥胖者需减少总能量摄入,一般按 25-30 kcal/kg(标准体重)计算,避免极低能量饮食(<800 kcal / 天)。
营养素比例:
🔹脂肪:占总能量 20%-30%,优先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(如橄榄油)、ω-3 脂肪酸(如深海鱼),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。
🔹碳水化合物:占 45%-60%,多吃全谷物、非淀粉蔬菜,少吃精制糖,增加膳食纤维(25-36 g / 天)。
🔹蛋白质:肾功能正常者占 15%-20%,优选优质蛋白(如鸡蛋、瘦肉);肾功能差者需控制在 0.8 g/kg 体重。
细节提醒:限盐(<5 g / 天),不推荐饮酒,可适量用代糖;注射胰岛素者需匹配碳水摄入与胰岛素剂量。
运动治疗:动起来,控糖更有效
🔹建议每周至少 150-30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加 2 次抗阻训练(如哑铃、弹力带)。
🔹减少久坐,每 30 分钟起身活动 1-5 分钟;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患者需谨慎运动。
五、药物治疗:高血糖的 “调节器”
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足时,需借助药物控糖。2 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路径简洁来说:以二甲双胍为基础,根据血糖、并发症等情况联合其他药物。
常见口服药分类及特点:
双胍类(如二甲双胍):基础用药,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,不增加低血糖风险。
SGLT2i(如达格列净):促进尿糖排出,兼具护心、护肾、减重作用。
GLP-1RA(如司美格鲁肽):抑制食欲、促进胰岛素分泌,降糖同时减重,胃肠道反应较常见。
胰岛素:1 型糖尿病必需;2 型糖尿病口服药效果差时使用,分短效、长效等,需注意低血糖风险。
长期高血糖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、神经病变、肾病等并发症,低血糖(血糖 < 3.9 mmol/L)也需警惕。
目前全球针对糖尿病的药物研发活跃,截至 2025 年 4 月,已有 4557 种关联药物在研,未来控糖手段将更精准、多元。
肥胖与代谢病治疗中心在逆转糖尿病、减重上实现新突破,已为上万例糖友、胖友实现逆转。但是逆转2型糖尿病、肥胖减重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患者、医生直接良好的沟通,科学的糖尿病教育,个体化的合理降糖、减重方案,同时有针对性控制饮食和运动,体重达标,从而实现糖尿病、肥胖逆转。
发布于:广东省星合证券,谷利多配资,股票配资门户导航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